一个时间选择器, 为何大家都不相同
- 2025-09-17 16:07:41
- 742
在自媒体平台的定时发布功能中,看似基础的时间选择器,在不同平台却呈现出显著差异——从时间范围限制、日期展示方式,到时间精度与交互布局,各平台设计均有侧重,这些差异背后,实则是对用户场景、操作便捷性与产品逻辑的不同考量。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使用自媒体平台,做一些内容分享,或者运营自己的账号。
有时候,我们会选择定时发布,提前编辑好内容,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点发布。
定时发布时,会有一个时间选择器。
原本我以为时间选择器应该是互联网通用组件,结果用下来发现,每个平台居然都有差异!
为何大家都不相同?
在小红薯上,选择时间时,旁边会有小字提示“仅支持指定1h-14天内”,也就是说定时发布是有明确的时间范围限制的。
而打开后,非时间范围内的日期,都会置灰,不能点击。保障了体验与提示的一致性。
先选择日期,按周来展示,如果当前星期跨了两个月份,依然可以展示跨月的日期。
再选择时间,时间默认按当前时间,用户可以直接手动调整,支持时、分两个维度。
再来看看抖音,选择时间时,下方会有小字提示“支持2小时后及14天内的定时发布。”同样,定时发布是有明确的时间范围限制的。同时,还提醒了用户如果发布后需修改时间,可前往作品管理修改。相当于既考虑了设置定时发布时间,还考虑了修改定时发布时间,用户场景覆盖较全。
而打开后,非时间范围内的日期,都会置灰,不能点击。保障了体验与提示的一致性。
先选择日期,按月来展示,如果当前星期跨了两个月份,默认只展示当前月份的日期。如果想要找到下个月份的日期,需自己手动翻到下一个月。
再选择时间,时间默认按当前时间向上五分钟取整。也就是说,如果当前是16点22分,则默认时间为16点25分;如果当前是17点27分,则默认时间为17:30分。同时,用户可以直接手动调整,支持时、分两个维度。
这个小设计上,感觉抖音更考虑到用户真实的使用场景。一般,我们都会在整点、整分这样的时间进行发布,很少会随机选择一个不上不下的时间。所以,这一个自动取整的设计,相当于帮用户省去了调整的步骤,提升了操作发布效率。
接着看看快手,选择时间时,默认不展示任何提示。但旁边有个提示icon,鼠标移动到此可看到“支持北京时间未来1小时-14天内的时间发布”。
但这里有个很独特的地方,快手的计算逻辑和其他所有平台都不一样。
以9月8日为例,允许发布14天内的定时发布,其他平台都可以选择到9月22日,但快手只能选择到9月20日。
我们试图推敲不同平台的思路,正常来说,8号,14天内,我们默认是8+14,所以最多可以选择到9月22日,这应该是所有人的惯性思维,也是除快手外所有平台的选择方式。这样理解成本和解释成本都最低。
但是快手认为9月8日00:00,14天后就是9月21日23:59,如果按日期取整,14天内就只能到9月20日。这是一个有点奇怪的计算逻辑。一方面,导致和其他平台差了两天,在实际作业中其实存在不方便,别的平台可以设置发布,而这个平台就不行;另一个方面,理解和解释成本都很高,对用户、对平台都不是很友好。
接着,选择日期,按周来展示,如果当前星期跨了两个月份,依然可以展示跨月的日期。
再选择时间,时间默认按当前时间,用户可以直接手动调整,支持时、分、秒三个维度。同样,快手是唯一一个精确到秒维度的平台。但是,我个人觉得此处精确到秒的意义不大,我们很少有精确到秒的时间需求,正常情况下默认0秒即可。而多了一个秒,还会导致用户操作麻烦,操作成本又增加了。
最后,我们来看看视频号。
在选择发布时间时,没有任何提示,说明产品不存在任何限制。
而打开后,确实是全部日期都可以点击选择,说明产品在发布时间上没有半个月的限制,任意一天都可以。
先选择日期,按周来展示,如果当前星期跨了两个月份,依然可以展示跨月的日期。
再选择时间,时间默认按当前时间,用户可以直接手动调整,支持时、分两个维度。
不过,时间选择跟日期选择,在页面交互上是上下结构,可能是为了选择时间时不遮挡日期的展示,但是这样的交互直接造成了整个选择器被拉的很长,选择时间只能一直往下拉,时间选择上非常不方便。
而其他平台在处理这个问题时,要么是采用左右结构,比如快手;要么是让时间选择覆盖在日期选择的位置,比如抖音、小红薯。很明显都比视频号的处理方式要更好些。
为何四大平台,在一个小小的时间选择器上,会各有差异呢?
到底哪个平台的功能和体验是最优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产品限制
视频号发布视频没有时间记录,在操作上更加方便。其他平台在有限制的情况下,抖音和小红薯都有详细且清晰的文字说明,快手则需要用户额外点击查看,才能发现。且在时间计算逻辑上,快手与其他平台都不一致,给用户造成的理解成本较高。
综合体验看,视频号>抖音>小红薯>快手。
如果可以的话,使用类似视频号的体验是最佳的,无时间限制,无额外查看和理解成本。
二、用户便捷
对于用户来说,清晰的选择日期和时间是最基本的。如果能够多为用户考虑一下,省略无关紧要的秒针选择,减少用户操作步骤,并自动将时间取整,则会让整个操作更加方便。
尤其是时间取整逻辑,是设身处地的为用户考虑后的场景。不仅做到了不给用户增加操作步骤,还主动给用户减少了操作步骤。
综合体验看,抖音>视频号=小红薯>快手。
三、交互友好
一个好的产品,交互上应该尽可能清晰且平衡,也就是各大节目常说的“balance”。
一个组件不能过长、过短、过宽、过窄,它需要承载全部的内容,但又不能让人感觉堆填感。
此处,视频号的时间选择部分显然不如其他平台,上下结构会使页面显得很长,用户需要再下滑才能操作,左右结构更显合理。
同时,存在某个星期跨月份的场景下,按周排布日期,会比按月排布更加方便,无需用户额外翻页再选择下一个月的日期。
综合体验看,小红薯=快手>抖音>视频号。
所以,各个平台的时间选择器,各有千秋。
如果可以的话,我更希望可以集各家所长:
时间选择上不限制日期范围
左边选择日期,按周展示,支持直接选择跨月的日期
右边选择时间,仅展示时、分,默认时间按照向上五分钟取整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产品组件,也是一个很普通的使用场景。
当我们作为用户去体验时,你会真正明白什么样的产品,怎么样的操作,是你真正想要,或是真正喜欢的。
有时候我们做产品,更多的是习惯性认知,觉得我把我觉得有用的东西,合理的呈现给用户,就足够了。
真正代入用户后,才会知道,可能多了,也可能少了。
一个时间选择器怎么做,不重要。
学会作为用户去体验和思考,才重要。
- 上一篇:董璇听到张维伊说话的表情
- 下一篇:小米改名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