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协同 实现机器人产业“1+1+1>3”
- 2025-09-19 00:32:55
- 978
转自:天津日报
本期嘉宾
张淑芳
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
工程学院副教授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持续推进,三地产业协同不断深化,区域内产业链、创新链加速融合。在此背景下,作为高端制造与智能化融合的代表性领域,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京津冀三地在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分别形成了哪些特色与优势?在深度融合过程中还面临哪些瓶颈与挑战?如何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加强区域协作,共同做大产业蛋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张淑芳。
在张淑芳看来,京津冀三地在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定位清晰、各具特色,已初步形成互补共赢的良好格局。北京依托雄厚的科研资源和高端人才,聚焦于核心技术研发与创新;天津制造业基础雄厚,已构建起从上游关键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到下游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河北省则充分发挥其制造业基础和场景应用方面的优势,为京津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天津在机器人领域具备扎实的产业基础,拥有新松机器人、辰星自动化、朗誉等一批相关企业,以及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学研体系,有利于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张淑芳表示,天津在机器人产业涌现出大量创新成果。例如,天津大学研发的“海燕”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刷新了世界纪录;朗誉自主研发的重载AGV(自动导引运输车)实现技术突破,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辰星自动化生产的并联机器人在细分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居国产自主品牌第一。
她表示,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和产业链互补,京津冀在机器人产业协同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24年5月,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签订《共建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园合作框架协议》,建立跨区域联合招商机制,有力推动了三地机器人产业的协同发展。
然而,当前三地在产业融合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包括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升、园区存在同质化竞争以及如何平衡引进外来企业与培育本地企业关系等问题。
为更好地推动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发展,实现“1+1+1>3”的协同效应,张淑芳建议三地从多个层面加强联动。在政策层面,应坚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原则,通过共建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园,推动产业集聚,构建完整产业链;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充分发挥京津冀地区丰富的高校和职教资源优势,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提升人才整体素质与实践能力;在应用场景方面,可结合三地特色建立场景共享机制,实现“一地试点、三地受益”。
张淑芳认为,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天津可以从三个方面与京冀两地共同构建富有活力的产业生态。“首先,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联动,依托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科研资源,深化与北京机器人科技创新平台及企业的合作,促进机器人相关科技成果在天津落地;其次,优化产业协同布局,借助天津在信创产业的优势,构建‘机器人+信创’协同生态,发挥天津在工业机器人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优势,深化产业链合作。此外,推进场景赋能,以港口、汽车、半导体、电力装备等特色产业场景为核心载体,构建‘场景开发—落地示范—协同推广’的产业联动闭环,促进机器人产业协同发展。”她说。
- 上一篇:香蕉是一种攻击性很强的水果
- 下一篇:女子点元外卖菜品上被写脏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