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安全中的“预期功能安全性验证”: 如何测试危险场景
- 2025-07-21 17:36:38
- 343
芝能科技出品
在辅助驾驶技术快速普及的当下,越来越多的车辆配备了L2级别的“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比如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等功能。
这些系统在日常驾驶中,确实能帮我们减轻负担、提升体验,但一旦遇上突发状况、极端环境,系统是否可靠、安全?这就需要通过系统性的“安全验证试验”来回答。
明确要求针对辅助驾驶系统的“预期功能安全”进行验证。简单理解,就是不考虑系统硬件损坏、传感器失灵等“故障”的前提下,仅就功能自身是否合理、安全地应对各类复杂情况进行评估。尤其在人车共控的L2级系统中,人和系统的互动、人机界面(HMI)的提示是否及时有效,也成为验证重点。
标准文件中列出了多类典型测试场景,覆盖白天、黑夜、雨雾天气、隧道、施工区域等不同的环境状态,也包括静止障碍物、动态目标穿插、突发改道等真实驾驶中可能遇到的复杂情况。
以下是三大重点测试类型,帮助你快速理解这些“试炼”究竟在测什么。
01
那些是危险的场景?
● 施工区域类场景:不仅要“看得清”,还得“绕得过”
在真实的施工路段,交通锥、水马(塑料路障)、临时标线往往让系统“眼花缭乱”。测试要求车辆能识别这些设施的存在,并作出合理决策,例如主动减速、及时提醒驾驶员,甚至在有需要时安全绕行。
尤其在夜间光照不足或雨雾天气下,传感系统的识别能力会被大幅削弱。这类测试场景将验证系统能否稳定识别锥桶、栏杆、水马,并正确判断哪些车道可行驶、哪些应避让。
● 静态/动态目标交互场景:能“识别人”也要“分清危险”
这类测试涵盖儿童横穿马路、自行车突然穿插、侧翻车辆静止在路面等多种复杂场景。其核心目的,是确保车辆能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准确识别行人与车辆,并采取及时、适当的避让动作。
例如,一辆汽车正要穿过一个被前车遮挡的交叉路口,突然有孩子从一侧冲出。这时候,如果系统无法“看见”被遮挡的目标,或者没有提前做出制动准备,极有可能酿成悲剧。
为了验证应对能力,这类测试往往在“封闭测试场”中进行,设置纸箱模拟障碍、假人或假车横穿马路等情况,在夜间或雨雾天气中还要再加一道“光照考验”。
● 隧道场景与驾驶员误用:应对特殊路况和人的“错误行为”
在隧道内,光线突变、导航信号缺失、空间闭塞会带来额外挑战。
测试内容包括隧道中侧翻车辆挡道、车道突然变窄、车辆倾斜停靠等极端情况,要求辅助驾驶系统能持续工作或及时退出,并配合驾驶员完成接管。
标准还考虑到驾驶员可能的“误操作”。比如系统刚激活时,驾驶员没搞清楚状态,错误操作方向盘或油门;又或者,系统本不该在特定环境下激活,但驾驶员强行启用。
这些都必须通过验证测试,确保系统能容忍一定的人为误用,并及时纠正或退出控制。
02
封闭场地试验怎么做?
不是“路测”,更像“考场”
所有这些测试必须在封闭场地中完成,确保安全、可控和数据一致性。
试验方法依据标准C.3.3.2.3的流程,要求车辆以规定车速进入场景,传感器、控制逻辑和HMI(人机界面)系统同步运行,通过监测反应是否及时、制动是否充分、提示是否准确等指标进行评估。
其中最关键的是两点:
◎ 可控性:车辆是否能正确识别目标,并控制方向、速度等动作;
◎ 人机交互:系统是否清楚、及时地提醒驾驶员注意风险、接管驾驶。
一旦测试车辆成功避让、减速、提示,并实现零碰撞或低速(≤10 km/h)轻碰撞,即视为通过。
小结
消费者越来越依赖智能驾驶功能,但功能越复杂、应用越广泛,标准化的验证就越重要。封闭场景测试,不仅是对功能“预期表现”的全面检查,更是从用户角度出发,考察“能不能用”和“用起来是否安全”。
无论是车企的技术升级,还是消费者的选购决策,都将依赖这些“看得见”的测试成果,一套严格的预期功能安全测试标准,是智能驾驶行业从“炫技”走向“务实”的关键一步。
- 上一篇:刘宇宁九万字百万点赞
- 下一篇:王楚钦